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旅游频道 > 广西频道 >

柳州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激活珍贵的文化宝藏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15:30 | 进入旅游论坛 | 来源:广西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无巧不成书。6月17日,记者到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寻访侗族农民画传承人吴述更,没想到,她就在我们乘坐的开往独峒的中巴上,而且与记者同在一排座位。

  话题就在赶赴独峒乡的路途上展开。吴述更从8岁开始就迷上了农民画,喜欢用画笔描绘自己熟悉的侗家民俗和生活场景。只要有空,她就与喜欢画画的同伴们在木楼里、火塘边用锅底灰、蓝靛和野栀子果作颜料,用树枝当画笔,学着鼓楼风雨桥上的古朴彩画“涂鸦”,在杨丹、杨共国等侗家农民画家的指导下,她一步步成长为当地有名的侗乡农民画的女画家,并成为柳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4月,她的4幅农民画走进了法国巴黎的展厅。

  下午3时多,记者来到吴述更家中。两层木楼,挂满了各种农民画。喜庆忙碌的舂糍粑、场面盛大的“月地花”、淳朴欢乐的木楼对歌、温馨浪漫的“坐夜”……色彩斑斓、形象逼真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吴述更告诉记者,2011年6月,在柳州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她把自己的家建成农民画传承基地,共有35名小学生和侗家妇女到她家里学画。“不管收益如何,我都要让侗族农民画一直传承下去,走向世界。”

  根植于百里侗乡的三江农民画,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呵护下绽放异彩。该县的农民画已有2000多幅被国家文化部作为国礼送各国使馆收藏,50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近2万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

  侗族农民画,只是柳州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截至2012年5月,该市获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侗族大歌、苗族坡会、彩调等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项,并率先在全区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个项目。此外,该市三江、柳江、柳城、融安、融水、城中区、柳南区等县(区)已公布了本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基本建立。

  柳州市传承人保护工作已走在全区前列。截至2012年5月底,该市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3人、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3人。从2006年至今,连续开展了五届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评选活动,授予50位优秀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及奖励,并首创了参评人员签订《传艺带徒承诺书》制度,“十佳艺人”已带徒过百人。今年,该市还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承点18个。其中,三江程阳八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的家中建立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展出了140多件实物和400多张图片,将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侗族服饰、侗戏、侗族民间节庆等侗族文化的精粹聚集在一起,成为当地新的游客吸引点。

  柳州市逐一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发展成本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江通过整合资源,使农民画成为生产、加工、装裱、销售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据统计,去年该县农民画销售量达到近2000幅,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已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当地的农民画家,每月可有2500元-3000元的收入。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苗族刺绣为基础,研制开发了系列民俗工艺品,成立了刺绣行业协会,扶持建立苗族民俗文化产品龙头企业,连接100多家农户的刺绣产销网络,启动了网络培训基地——绣坊,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可持续性保护和发展之路。 (记者 谌贻照)

热词:

  • 物质文化遗产
  • 农民画
  • 苗族刺绣
  • 保护传承
  • 传承人
  • 侗族服饰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