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旅游频道 > 广西频道 >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大力建设边陲壮民族文化名城纪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11:57 | 进入旅游论坛 | 来源:广西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核心提示:2012年6月,靖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吹响了这个边陲之城文化新发展的号角。

  “全县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彰显,精品文化形成规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边陲壮民族文化名城。”这已远远不只是文件上的目标。

  靖西县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事业,努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文化名城。

  小小绣球成品牌

  带动一方文化产业

  12个绣片,分别绣着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朵花,在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村民韦金康的巧手里渐渐组合成一只绣球。一只直径15厘米的绣球,在旧州街上能卖到50元。韦金康告诉记者:“我八九岁开始学做绣球,十几年来绣球工艺一直在改进,销量也一直在上升,如今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靠绣球吃饭。”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靖西县充分挖掘自身内在的“绣球文化”潜力,在“绣球”二字上大做文章:通过开展刺绣协会活动,筹建靖西县民族刺绣工艺厂;举办绣球制作培训班及绣球制作技艺比赛;为改造绣球之乡旧州街,投入500多万元开展名村名镇建设;改造兴建“壮音阁”戏台、维修文昌阁等项目,靖西绣球品牌及“绣球一条街”逐步在全国叫响。

  如今,以“中华巧女”黄肖琴为代表的绣球能人和大量的民间刺绣艺人不断涌现,他们利用农闲时节制作绣球,增加收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旧州街上还出现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并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据统计,全街从事刺绣的有685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8岁。今年生产绣球30万个,各种刺绣产品畅销全国,远销英、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均产值500万元。

  绣球、刺绣、壮锦这些“无烟工业”,成为弘扬壮族文化、壮族民俗的载体,成为靖西、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台湾游客黄先生无意中点击有关“绣球之乡”的网页,逐步对靖西产生兴趣,遂加入旅行团前来实地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他戏称自己“先知绣球,才懂靖西”。

  充分尝到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甜头,靖西县委、县政府发挥当地古老的壮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下大力气抓好旧州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今年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近5万人次,获得“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旧州街一跃成为广西惟一的国家级村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惠民举措多

  “三送”送来边民幸福

  禄峒乡新成立的荣劳街业余文艺队举行的首场演出上,一首大合唱《壮乡人民颂十八大》道出边陲壮乡人民心声,十八大报告中涉及的惠民政策、鼓舞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内容还被编成壮语快板;安德镇业余文化艺术团以山歌、壮话的形式录制名为《再唱山歌颂党恩》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节目,多次在百色电台、靖西电台、远程教育平台等播出……

  靖西采用多种形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呈现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给靖西县广大群众带来精神大餐,成为“靖西特色”。

  送书、送戏、送电影的“三送”活动在该县蓬勃开展:将新建71个“农家书屋”,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新建4个乡镇图书基层点和199个村级服务点的选址工作已经完成;通过“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先后建立了靖西县壮族博物馆民俗演唱队、旧州村壮剧团等10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各文艺团队除了在春节、三月三等大型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外,还经常活跃在各乡镇的歌圩上,“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开展“文艺下乡”10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30多万人次。送电影下乡3380多场次,遍及全县所有村街。

  近年来,该县基层文化好戏连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保持原汁原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靖西县文体局局长农俊杰说,尽管县里的财力比较紧张,仍划拨200万元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还专门对湖润、龙邦这两个边境镇的文化站建设各拨款70万元,打造国门形象。

  县文化馆副馆长黄珍义经常下乡培训乡镇文化骨干,同时还在当地著名的红壮锦艺术团担任指导老师。她说,现在红壮锦艺术团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演出表早就排得满满当当,不仅经常代表靖西参加汇演,还到越南进行交流演出。

  绘就发展新蓝图

  打造壮民族文化名城

  步入位于县城中心的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一展现在游人眼前。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织锦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端午药市”、“夹砂陶制作”、“南路壮剧”、“壮族末伦”、“提线木偶戏”等,既是当地人绵延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除了斥资建设生态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这两个壮族文化的“家”以外,靖西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还将保护好鹅字碑等文物遗址、建设瓦氏夫人等历史名人展示馆、修复侬智高南天国遗址等古迹、打造红八军靖西攻坚故地红色基地等等一系列项目纳入发展蓝图。

  “靖西的文化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县委书记黄小宁表示,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精品“走出去”,把壮族文化推向全国,倾力打造壮民族文化名城。

  靖西壮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力推动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8.69亿元,同比增长102.09%;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3.3%;入境游客12.22万人次,同比增长15.64%。与此同时,该县坚持经济“反哺”文化,通过落实一个个具体项目,不断擦亮文化“名片”:

  ——建设龙潭湿地公园等一批人文景观公园,完善大众休闲健身文化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县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打造包装靖西壮锦、绣球、大香糯、酸野等传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民间根艺制作、土陶技艺等壮民族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加强特色民居保护与修缮力度,完善充实历史名人古迹功能结构,把旧州古镇、鹅泉景区打造成壮民族文化旅游及特色城乡一体化示范基地……

  ——创办电视壮语时段《五色糯》,节目内容主要以本地新闻、风土人情、民间民俗为主,全部为壮语播出,成为靖西人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外地人了解靖西的窗口,是该县打造独具壮乡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元素电视品牌栏目的一项新举措,成为百色市各县区电视台用壮话展示壮语魅力、壮乡特色的先例,栏目收视率明显提高,民众反响效果特别好,收视率连创新高。今年11月29日,在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55周年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撰著《“靖西现象”的奥秘》文章,对该县电视台壮语频道给予高度评价。文章一刊发后,全国数十家媒体相继转载,备受瞩目。

  靖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陆志斌介绍,按照规划,到2015年,靖西文化生产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那时,一个美丽的边陲壮民族文化名城将展露在世人面前!”(本报记者 许丹婷 乔晓莹  本报通讯员 黄丽美)

热词:

  • 绣球
  • 靖西县
  • 文化生产力
  • 民族民间文化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民族风情
  • 民族文化产业
  • 名城
  • 广西百色市
  • 文化品牌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