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旅游频道 > 广西频道 >

广西灵渠“申遗” 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 17:28 | 进入旅游论坛 | 来源:中新社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灵渠铧嘴戏水

    中新社桂林12月8日电 题:灵渠“申遗”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作者 赵琳露 唐梦宪 李果

  冬日的午后,漫步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内,古树参天,古巷幽深,岸边停靠着数艘“秦始皇号”、“湘江号”船只,水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市井风情鲜活地再现着千年历史文化。

  “哗哗哗……”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灵渠依旧静静地流淌着。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通三江,贯五岭,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开凿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重视对灵渠的维修和保护。其中,明代曾有文献记载,灵渠的修缮惯例是“五年大修,三年小修”。现位于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供奉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代史禄,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四人的塑像。

  近年来对灵渠较大的一次维修发生在2005年。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左志强介绍说,188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曾把铧嘴冲毁,使原来的铧嘴缩短了近百米。后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投资300多万元人民币启动铧嘴“修旧如旧”工程,重新恢复了铧嘴原貌。

  坚持“全面保护、重点维修”原则,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恢复了陡门、铧嘴等文物古迹,在灵渠沿线兴建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重修和兴建了临源阁、秦文化广场、水街等一批人文景观,使灵渠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2年11月,灵渠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此,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迈出关键一步。

  “灵渠不仅是兴安的、广西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当地政府希望以灵渠“申遗”为新的起点,更加努力地保护灵渠文化的“根”和“魂”,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来自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王杰光教授,每年都会带一批学生到灵渠进行实践教学,至今已有20余年了。他笑称灵渠之行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

  作为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南北运输的大动脉。随着交通业的迅速发展,灵渠航运功能已逐渐退化。但灵渠整体水利设施系统仍然延续其古代使用功能。左志强称,灵渠至今仍灌溉着两岸4万多亩农田,且每年通过南渠流入漓江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这位研究灵渠20余年的专家感慨:“灵渠泽及天下,两千多年而不怠啊!”

  当前灵渠的保护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当地官员表示,灵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陡、堤、堰、坝及其他建筑物和人文环境,是需要保护的精华。当地正在用料石砌北渠两边的堤岸,并对南渠开展防渗补漏的修复工作。除了对灵渠进行日常维护,还将重点还原部分灵渠两岸的历史文化街区、航运形制风貌、传统灌溉风光及灵渠两岸的青山绿水。

  左志强称,灵渠的保护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申遗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的一个承诺,在这过程中对灵渠的保护将起到一个更大的促进作用。“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完)

热词:

  • 申遗
  • 古运河
  • 李渤
  • 世界文化遗产
  • 铧嘴
  • 秦始皇号
  • 湘江号
  • 必修课
  • 修旧如旧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