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0月23日,广西第一家地市级壮族博物馆——崇左壮族博物馆开馆迎客。它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馆藏文物,壮族人口比例近90%、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崇左市,其发展变迁一一呈现;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了解壮族作为广西世居民族的历史,这种了解是基于文物为证的。
“壮族文化之光”璀璨生辉
90高龄的原自治区主席韦纯束欣然为该馆题词“壮族文化之光”。他认为,崇左壮族博物馆在梳理壮族文化脉络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崇左市是壮族人口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2处,收藏文物2831件。博物馆成为崇左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基地。
崇左壮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南面外墙用花山岩画装饰,充分体现了壮族文化特色;采用智能化系统,在馆内通过绘画、雕塑、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壮族历史的沧桑巨变。
据了解,壮族博物馆是崇左展示深厚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的一大措施。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建筑,还是精神物化的一种体现,成为崇左乃至广西富有壮族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一楼展出的是由六个章节组成的崇左历史文化印记图片展《壮乡古郡 南疆新城》。《骆越之光》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崇左最早和最主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壮族;《壮乡古郡》从崇左的历史发展沿革反映源远流长的壮民族历史文化;《近世烽烟》反映近代以来,地处祖国边陲的崇左成为抗击外国侵略和救亡图存的前线;《光辉历程》介绍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左江流域开辟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铸就基业》展示建国后崇左壮族儿女与各族人民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谱写新章》展示了崇左建市以来,团结拼搏,开拓奋进,顺利实现从建市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镇馆之宝”揭壮族久远历史
博物馆二楼展厅分为两个展区,第一展区展示76件崇左壮族历史文物,第二展区陈列展览100多件崇左壮族民俗文物。这些文物是从馆藏2000多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
步入二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类似牙套的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崇左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工作人员韦姗杉说,这件宝物就是木榄山智人洞早期智人下颌骨化石,它是在2008年5月18日,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在江州区罗白乡木榄山智人洞中发现的,经鉴定距今11.1万年。
这件宝物虽然尚未定级,但意义重大,这是迄今为止东亚现代人起源的第一件智人下颌骨化石。11.1万年,非洲出现人类,这里也同时有了人类。韦姗杉称,这个结论已经为学界认同。
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在这里披荆斩棘建设家园,创造了灿烂文化。
旧石器时代,左江流域广泛分布的岩溶洞穴为古猿和早期智人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步入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活动范围逐步扩大,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左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创造了有极高制造水平的大石铲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炭化稻种,在今人看来并不稀奇,可在当时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表明那时人们已经从抓鱼果腹发展到驯化野生稻充饥。
面对骨鱼钩,我们能想到的是壮族先民是何等聪明,懂得用它钓鱼;而看见鱼纹狗牙饰品,我们不禁莞尔,原来他们也是爱美的。
时光的车轮飞速向前,进入二十世纪,崇左开始出现手工榨汁机。把甘蔗榨成汁,然后制糖——崇左制糖的历史从这里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