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旅游频道 > 广西频道 >

桃花江畔寻“桃花”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16:31 | 进入旅游论坛 | 来源:桂林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考察人员在华岩洞口合影

  ▲实地考察辨真伪

  秀丽桃花江

  改造完成后的桃花江岸效果图(翻拍)

  ▲现场考察华岩洞内的摩崖石刻

  ▲华岩洞前的溪水,当地人称作浔江,曾传说此溪漂出桃花,因而被误称“桃花江”

  ▲华岩洞里被疑为方信孺诗的题刻

  □本报记者文烨 景碧锋 文/图

  核心提示:

  从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自唐宋至上世纪50年代,桃花江一直被称作“阳江”,到1960年才有关于“桃花江”的书面记载。是什么原因,让后人将“阳江”改称为“桃花江”?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对“桃花江”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阳江的上源有“华岩洞”,因常有桃花从洞中漂出,故名“桃花江”;二、该江两岸长有许多野生夹竹桃,后人便将“阳江”改名为“桃花江”;三、因旧时江畔遍植桃花得名。

  11月19日至22日,记者会同桂林博物馆原陈列室主任苏洪济,对“桃花江”名称由来的三种说法进行了考察研究,并走访了桂林博物馆原馆长张益桂研究员、桂林市志办原主编颜邦英副教授、市园林局工作人员及现桃花江两岸7个村庄10多位70至90岁的老人,力图解开桃花江这一地名的缘由。

  古籍中看不到“桃花江”的记载

  据古籍记载,自唐代到民国期间,专门关于“桃花江”的历史记载根本没有。“桃花江”的原名其实叫作“阳江”。

  阳江的名字最先见于唐代桂州(即今桂林)刺史李渤的《南溪诗并序》:“桂水过漓山,右汇阳江。”桂水即今天的漓江,漓山为今雉山。李渤的文章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刻于桂林南溪山石崖上,将阳江记录入典籍这还是第一次。

  北宋著名的地理游记类书籍《太平寰宇记》里载:“阳江在县之直(西)南二里,源出灵源县思磨山下,东流百余里,渐胜舟楫,经郊郭之中,东流合于桂江。”据桂林市文博工作者考证,灵源县即今天的灵川县,思磨山即现在的磨石涔(读“ling”)附近,这应是我们今天能系统地见到的对于阳江的源头、流域和注入处较为详尽的介绍了。

  宋人张栻有在《仲春过阳亭》的诗里这样写道:“亭古危临岸,林幽巧近城。烟容随雨住,花片着溪清。春事已如许,客怀谁与倾?亭前几株树,满意欲敷荣。”这首诗写出了那时两岸草木葱茏繁盛的景象,这一景象与我们今天看到阳江两岸植被茂盛的情况基本符合。

  宋人刻于桂林市鹦鹉山南麓石崖上的《静江府城图》的“桂州城全图”里也写道“自南阳江十字城起……”。

  桂林经过唐宋诸先贤的开发、赞誉、推许,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山水风景游览胜地。阳江江流平缓,清幽恬静,白日里沿岸山峰倒映如画,但河道弯曲迂回,夜色之下,泛舟于江上游览山水又别有一番风味,因此能成为一条水路游览的重要航道。明清时期,江上画舫彩舟来往穿梭,极一时之盛。明代诗人俞安期《阳江诗》:“放舸遵阳水,牵江上石梁。气冲微雨白,影入众山苍。雁急弦移柱,龙闲笛卧床。还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生动地描述了放棹观景的感受,也说明了明代阳江已经成为放棹游览的胜地。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里这样记述:“其西正马留山(今骝马山)东度之脉;其南濒城为池,南汇与凉水洞桥(新西门外)。而南入阳江。”

  明代桂林人张鸣凤在其《桂胜·桂故》一书中对阳江这样记述:“漓所挟诸水,阳江为大,其在郭西领杉木诸塘水,汇为澄潭,历西南文昌三十梁,东出漓山,与漓合,对岸即城”,更为详尽地描述了阳江流经的一些情况。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一位叫朱树德的桂林画家发现了阳江秋夜里皓月当空与江景宜人的夜色。他这样写道:“秋夜,月明江流,照澈大桥,闲步一望,秋光如昼,月色皎洁,波影澄清,兼之漓山特起水滨,若瞻蓬岛。极目风景,爽气扑人眉宇之间。”他还是个诗人,又对阳江这样不吝笔墨地写道:“阳江城南绕,涟漪空翠浮。扁舟隔林浦,把钓当清流。蟾影一江澈,波光射危楼。澜回水月洞,澄涵古今秋”,诗的名字叫《阳江秋月》。自此,这座山水如画的城市又有了一处叫做“阳江秋月”的美景。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现在叠彩山风洞北口右侧的下方,还可以见到清代朱树德隶书石刻关于“桂林八景及其续”的记载,共十六景,其中就有“阳江秋月”。

  据桂林日报社原总编辑、著名作家苏理立介绍,他曾创作《第一个总统》《白崇禧传奇》和《李宗仁与郭德洁》《李宗仁家世》等著作,在查阅民国时期桂林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有关桂林地图对这条江都标注为“阳江”。

  11月21日下午,记者在桂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阅到一份1953年出版的桂林市地图,对该江的标记仍为“阳江”。

  由此可见,现在的“桃花江”,自唐宋到上世纪50年代的书面称谓,一直是“阳江”。

  “华岩洞”与“桃花江”的来历无关

  据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魏华龄介绍,1960年3月,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来桂林视察时写下了《桂林颂》一诗,诗歌里这样写道:“秀丽桃花江,美人曳长裙”,将桃花江比喻成拖着飘逸长裙的美女,其绰约的风姿让人倾心动情。这是记者目前查阅到的第一次提到“桃花江”的名称。

  但是,桂林在前些年大规模开发桃花江时,发现桃花江畔并没有几株桃花。“桃花江”名不副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1月19日至21日,记者会同桂林博物馆原陈列室主任苏洪济,对“桃花江”名称由来的三种说法进行了考察研究。

  我们查阅资料得知,明末文人邝露在桂林期间所著《赤雅》的卷二“华岩洞”条目中这样记载:“华岩洞在灵川西南二十里,高数仞,显敞寡俦,香泉萦绕,世传常有桃花片阔寸许从洞中流出,壁上仙人诗云‘岩前绿水无人渡,洞里碧桃花正开。东望蓬瀛三万里,等闲飞去等闲来'。”清人汪森在其《粤西诗载》卷二十二中,也以“题华岩洞石壁无名氏”为题录入过“华岩洞”,但相关文字都没有出现“桃花江”。

  11月19日上午,本报“发现·桃花江”采访组和苏洪济老师,在临桂县五通镇干部周荣华的带领下,前往该镇伍家村委会华岩坪村华岩洞进行实地考察。

  “华岩洞在义江的下游,该洞的水流入义江后进洛清江到柳江,其水源与桃花江可是风马牛不相及呀!”对五通人文历史及地理比较了解的周荣华,一听说我们是为了验证“阳江的上源有华岩洞,因常有桃花从洞中漂出,故名为桃花江”的说法后,便惊讶地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车子从五通镇出发,往西行驶10多公里便到华岩坪村,一路上地势平坦,不时可看到西流的义江河道。从华岩坪村旁的几座低矮的小土丘进入到一座石山前,这便是华岩洞所在的华岩山。只见四周青山环抱,树木葱茏。往前走约百余米,来到华岩洞的下部,便见一处自山底石缝冒出的清冽泉水集成溪流,这是义江的一条支流,当地人叫浔江。时值干旱季节,该泉水仍汩汩不息,想必是和洞中地下暗河相连。在溪水上方约40米,便是华岩洞。华岩洞分上下两层,气势恢弘,有多个洞口,洞内有较多的摩崖石刻。

  在上洞一块屏风般的巨石上,有多幅古人题的石刻,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岩前绿水无人渡,洞里碧桃花正开。东望蓬瀛三万里,等闲飞去等闲来。”诗的落款是“嘉定九年立春第一日,东路运判莆田方□□书”。诗中虽然提到“桃花”,但所谓“桃花”是分别从属于“碧桃”与“花正开”两个词的,应当是对洞中像桃子一样的石钟乳的比喻,显然与桃花江没有关系。

  在疑似宋代大家方信孺诗的旁边,还有一首“留题石壁是何年,流水桃花自杳然。山不在高休再问,有仙别是一壶天”的七言绝句,署名黎士□书,其对华岩洞周围景色环境的描写,虽然也提到过“桃花”,但从诗句中判断,与桃花江也根本没有联系。

  在华岩洞口左侧,有一首“自别华岩四百年,于今诗迹尚依然。紫云洞境无人识,绿水桃花天外天”的古诗,诗刻的落款是“纯阳真人吕”。但这里提到的“桃花”,仍与桃花江没有关联。

  当地老人告诉记者,洞前曾有纪念吕洞宾的庙——— 洞仙楼,在洞仙楼的四周及泉水前的空地,曾种有很多桃花。在桃花开放的季节,洞前小溪上就漂有许多桃花。但在“破四旧”的年代,洞仙楼被毁,原来种的桃树也逐渐被砍伐或者因虫蛀而死亡。村民都知道华岩洞前的泉水是流进义江到永福去了。

  苏洪济现场用GPS卫星定位器观测,发现华岩洞之水属洛清江水系,也根本不是桃花江之上源。

  已是第二次考察华岩洞的苏洪济认为:华岩洞是桃花江上源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有关桃花江古名的个别资料,也有称呼为“义江”的,由此看来,前人囿于技术及知识方面的限制,加上考察不到位,结果出现了错误。

  记者回桂林后采访了解到,曾经考察过该洞的桂林博物馆原馆长张益桂研究员,也对此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否定了华岩洞是桃花江上源的说法。

  古“阳江”因何改名“桃花江”?

  11月20日至21日,记者又来到桃花江畔,采访了两岸的狮子岩村、鲁家村、肖家村、张家里村等7个村庄的10多位70至90岁的老人。他们都不认同前两种说法,而认可第三种说法。他们说:将夹竹桃叫作“桃花”,桂林人并没有这个说法。其实他们老百姓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将这条江称为“桃花江”了。

  在桃花江畔生活了一辈子的张家里村77岁的张运知老人告诉记者,他记得解放前桃花江畔有许多桃树,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大家都四处摘桃子吃。桃花开放的时候,江面常漂着许多桃花。那时的桃花江,是名副其实的桃花江。后来因开田、开地、修路等,许多桃树被砍了。

  据狮子岩村今年72岁的老人李水生说,桃花江两岸的夹竹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由政府部门种植的,而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们就叫村前这条江为桃花江了。那时,江的两岸种有许多碗口粗的桃树,而且两岸附近村庄也有成片的桃园。

  “我和小伙伴还经常到江边摘桃子吃呢!”李水生说,“只可惜这些桃树容易发生虫害,凡被虫蛀得严重的桃树,伤口就会流出许多浆液(树脂),过不了几年,这桃树就会枯萎死掉。这是江边大量桃树后来没有了的主要原因。”

  由此来看,桃花江畔在上世纪40年代,确实曾经种过许多桃树,虽然民国时的书面官方记载中一直叫“阳江”,但那时的老百姓已开始叫其为“桃花江”了。市园林局的李腾钊科长告诉记者,据他考察了解到的情况,他比较认同江边村民的说法。

  范长江1960年3月对桃花江的记载,这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将“阳江”称作“桃花江”的最早书面记载。

  由此“发现·桃花江”采访组记者推测认为:阳江沿岸在上世纪40年代,确实种有许多桃树,“桃花江”是当地群众对“阳江”的俗称。上世纪60年代初,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叫法,遂将“阳江”改名为“桃花江”。

  精心打造名副其实的“桃花江”

  近年来,随着两江四湖二期桃花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推进,游客从市区登船可达芦笛景区全程游览,一条新桃花江正映入中外游客的眼帘,桃花江旅游度假区迎来新的发展春天。与此同时,市园林部门已在桃花江两岸及沿江公路两旁,根据两岸植被状况种植以观赏桃花为主的桃树,未来的桃花江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江河。

  2011年3月24日,作为“桃花湾”一期项目的鲁家新村举行了开村仪式。一条江,一个梦,现代桂林人,在桃花江畔正让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富裕、和谐、美丽的梦想变为现实。

  11月21日下午,记者在秀峰区人民政府采访了解到,鲁家新村仅是桂林市开发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的一个实景样板。未来两年,桂林将对市内桃花江沿岸的肖家村、合家村、庙门前村等七个村落进行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改造,并将因地制宜根据规划种植适量的观赏性桃树,以重现当年的那个美丽的桃花江。

  如今,桂林市的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已开通了桃花江至芳莲池的水道,并将很快连接桃花江与西清湖段。与此同时,桂林将投资8亿元对鲁家村周围的数百亩土地进行农业观光景区开发,开辟一个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乐园,使桃花江景区成为桂林人真正的“世外桃源”。

热词:

  • 桃花江
  • 桃花
  • 东度
  • 紫云洞
  • 张鸣凤
  • 华岩洞
  • 李渤
  • 波影
  • 桃树
  • 阳江秋月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