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旅游频道 > 广西频道 >

柳州"非遗"传承人:潘彩英 让苗锦更加色彩斑斓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3日 14:18 | 进入旅游论坛 | 来源:广西新闻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苗锦是苗族人民传统生活用品,也是一件倾注着织锦人心血的艺术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锦制作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彩英,多年来凭借出色的织锦技术,成为苗乡远近闻名的“偶像”级人物。

  织锦是个精细活

  潘彩英家住四荣乡荣地村归报屯,是个距融水县城还有3个多小时车程的小山村。10月6日一早,记者来到潘家。潘搬出织机,摆在家里光线最好的地方。织机上有一幅未织完的锦,图案呈“井”字形。除“井”字本身的颜色各不相同外,“井”字中间、周边的颜色也不一样,共有10余种颜色。

  据了解,织锦时通过织机前面的几个构造,将白色棉纱分成一对对,交错拉成经线。织的人在经线交叉形成的夹层当中,按照图案要求引入纬线(用针来挑),完成一排之后再用工具压紧,靠这样一针一线积少成多,直至完成。整个织锦过程,除了心到、眼到、手到,还要求脚到,少一样也不行。

  潘彩英戴着老花镜坐在织机前,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只见她用长竹针将整条黑线勾进夹层,三两下就挑好了。换到其他颜色的线,就得根据图案分布规律来挑了,每种颜色的线都要挑多次,每次挑间隔的经线数目又不一样。挑的时候,必须记清颜色顺序和间隔的经线数目,出错就得拆掉重来。潘换了一根骨针勾住彩线往经线中间挑,骨针几个起伏,就挑好了一条彩线,左手备好的下一种彩线又马上补上。挑花勾线时,她基本没有作停留,其熟练程度仿佛闭着眼也能织。

  “几十年的眼力,错不了!”面对记者的疑惑,潘彩英说,像这样织一幅锦,如果还靠用手去一根根数线,人家一个月织好,你可能要用3个月。早在少女时代,潘已经练就了一个本领:只要看一眼图案,她便能记住每种颜色的线该怎么挑。至于眼力,今年56岁的她戴上眼镜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一眼扫过去就数出了线的数目。

  苗锦颜色翻了番

  上世纪60年代,苗家人的衣服布料都是织出来的,自己种棉花、纺纱,再织布。那时,女的基本都懂得织布、织锦技术,家家户户都有织机。

  潘彩英从小跟随母亲学织锦,由于天分高,又好学,很快就青出于蓝了。12岁那年,她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一幅梅花图形的小锦。当时,她已经像大人一样在生产队出工,只能趁早起、中午吃饭、下午收工的时间来织,织那幅锦花了她1个月时间。后来,这幅锦卖了30元,相当于潘当时半年的工钱。

  原来的苗锦没有这么多颜色,通常只有黑、蓝、绿、白、黄、红6色,颜色比较单调,图案也显得老套。“能不能加更多的颜色使锦的颜色更鲜艳,图案更漂亮呢?”当时年仅16岁的潘彩英在心里琢磨。她开始尝试在传统苗锦中增加颜色,这里配一点,那里加几针。不过,她开始并不得要领,而且颜色多了,图案就会有变化,比起原来的苗锦制作就更为复杂。一不留神,把颜色织错,相同的颜色衔接不起来,如果配多了或配少了又不好看,只得拆了重来。经过反复试验,她花了半个多月时间,织出了一幅创新的作品,锦上花纹的颜色增加到12种。

  这幅锦一出来,全村人都为之震惊,因为此前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锦,也从未有人使用这么多颜色来织锦,大家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这幅锦曾被人争相传看,很多人包括年长的都来向她请教配色的技巧。

热词:

  • 潘彩英
  • 传承人
  • 织锦
  • 颜色
  • 偶像
  • 骨针
  • 少女时代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